各乡镇人民政府,健康农场管委会,县直各部门:
现将《马关县“十三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马关县人民政府
2017年1月6日
马关县“十三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十二五”以来,马关县全面实施质量兴县战略,积极探索建立大质量工作格局,实施多元共治,全民质量意识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产品、服务、工程、环境”等四大质量全面提升,“质量兴县、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兴品”等“质量四兴”工作全面展开,全县质量工作呈现出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深入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认真落实《马关县人民政府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实施质量强县战略,使质量工作在马关“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发展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力推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建立起县人民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的质量工作机制,严格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提升了全县质量总体水平,促进了全县经济稳中有升、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质量共治格局更加完善。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管理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抓质量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完善了质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订细化了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了全县质量工作的任务、举措和目标。
2.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健全。我县2011年实施质量兴县战略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实施意见》、《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实施意见》、《马关县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马关县质量发展纲要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切实加大了对质量工作的规划和政策激励,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
3.特种设备安全持续稳定。贯彻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目标体系,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列入各乡镇(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积极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开展了两节、两会,中秋、国庆等节假日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宣贯。积极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开展了电梯、燃气(气瓶)专项整治、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活动,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36家,检查特种设备419台(次),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50余份,没有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4.品牌战略实施初显成效,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共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云南省著名商标1件,云南名牌产品1个;全县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登记产品39个;获得自愿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4家,有效认证证书4个;有机产品认证1个;组织制定地方标准1项。
5.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建设涵盖食品、药品的综合检测基地目标,全县共建各类技术检测和研究机构5家,其中机动车安全检测站1家,检测站4个,获得资质认可、认证的实验室4个。
6.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从2011年来,全县产品质量在全州监督抽查中的合格率稳步提升,区域质量安全水平有效可控。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严格实施工程施工许可、质量检查、竣工验收备案等制度,实现了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建设工程质量稳步提高。获证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检验合格率95%以上,建筑、道路、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优良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比例逐年提高。通过推进标准化管理,开展星级示范创建活动,服务质量满意率明显上升。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主要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在省级考核范围内。马关县平均空气质量达标率100%,有效数据为304天,城镇饮用水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县质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质量意识不强,重速度、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假冒伪劣、无证生产等问题还时有发生,农产品、食品质量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二是质量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全县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层次低,大多数不具备产品检验能力,标准化创新能力较弱,质量竞争力不强。三是基层质量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经费保障参差不齐,质量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四是质量安全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市场退出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二、“十三五”时期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和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个定位”战略目标,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州和马关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质量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发展、改善民生、保障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和产业发展质量,保障质量安全,推动质量发展,为马关与全州、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领,完善有关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突出发展导向,坚持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围绕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若干重大工程,统筹规划,以点带面,率先突破,加快推动质量总体水平提升。
——质量引领,创新发展。突出特色导向,创新质量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质量提升协同创新,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树立发展新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社会共治,民生为本。突出结果导向,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营造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使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质量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产业聚集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质量强县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全州平均水平。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树立一批在质量管理、产品过程控制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和行业质量标杆。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质量驱动效应,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辐射南亚东南亚和面向泛珠区域前沿的能力不断强化,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马关跨越式发展。
1.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县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充分体现,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食品和药品质量安全可靠,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品牌竞争力明显提高。
专栏1 产品质量主要指标 |
01 工业产品 |
省级和州级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以上; 县级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以上; 流通市场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 出口工业产品检验合格率达100%。 |
02 农产品 |
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 96%以上;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 8个以上; |
03 食品、药品 |
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药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餐饮食品抽检合格率95%以上。 |
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努力推动马关产品向云南品牌转变,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工业、农业、服务业品牌。质量奖、名牌产品、驰(著、知)名商标、老字号数量持续增加,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深入推动,品牌企业影响力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专栏2 品牌竞争力主要指标 |
01 质量奖 |
规模以上企业及出口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方法导入率95%; 获州政府质量管理奖企业3个以上。 |
02 驰(著、知)名商标 |
新增云南省著名商标2个以上; 新增文山州知名商标6个以上。 |
03 名牌(农)产品 |
新增云南名牌产品 3个以上; 新增云南名牌农产品1个以上。 |
04 地理标志 |
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以上; 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以上; 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以上。 |
05 老字号 |
新增云南省老字号1个以上。 |
06 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
培育和维护产业集群区域品牌1个。 |
07质量走廊 |
打造民族地域特色显著的沿边“质量走廊”1个以上。 |
08 标准化 |
新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1个以上; |
09 精品农庄 |
建设省、州级农业庄园5个。 |
2.工程质量目标。到2020年,工程质量稳定提高,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技术含量显著增加。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住宅性能改善明显。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
专栏3 工程质量主要指标 |
01 竣工工程总目标 |
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 |
02 标准执行 |
100%达到国家标准和要求; 新开工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
03 建筑工程 |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100%; 城市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
04 交通运输工程 |
高速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95%;干线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85%;农村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60%。 |
05 水利工程 |
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综合优良率达到100%; 河道堤防保安率达到100 %以上。 |
06 工程质量满意度 |
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85%以上; 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完结率95%以上。 |
07 特种设备安全 |
特种设备定期检定合格率100%。 |
3.服务质量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省、州、县服务业标准化示范点,服务品牌信誉显著提升,服务品牌价值进一步显现。旅游服务领域标准覆盖率和服务规范性大幅提升,旅游及相关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稳步提升。建成一批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培育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和项目,行业自律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
专栏4 服务质量主要指标 |
01 顾客满意度 |
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90%以上;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家庭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90%以上; 顾客投诉处理及时率95%以上; 旅游服务顾客满意度85%以上; 政务服务中心群众满意度90%以上。 |
02 公共服务均等化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服务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好成效; 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质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全面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急诊服务量占当地总门急诊服务量的55%以上,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与县级医院药品品种匹配率达80%以上,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率90%以上,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群众满意度90%以上; 全面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 |
03 服务标准化 |
旅游景区服务标准化覆盖率达85% 以上; 旅游企业服务标准化覆盖率达90%以上。 |
4.环境质量目标。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环境质量监管体系,治理效果显著,环境质量总体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主城区、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完成上级下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目标任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较高水平,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可靠,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功能区噪声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违法案件、事件处理及时有效。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
专栏5 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 |
01 水质量 |
地面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00 %;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重点湖泊水质100%稳定在Ⅲ类以上;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0%以上。 |
02 空气质量 |
主要污染气体排放达标率100%; 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100%; 主要城市一级标准的天数达300天以上。 |
03 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以上; 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率80%以上;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以上。 |
04 土壤质量 |
全面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农药。 |
05 森林生态 |
森林覆盖率控制在50%以上; 造林成活率85%以上; 造林保存率80%以上。 |
06 城市噪音 |
城市五类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国家标准。 |
5.产业发展质量目标。到2020年,产业发展更加健康平稳,发展速度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突破,旅游服务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质量与科技贡献率持续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协调增长。资源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知识产权授权量保持稳定增长。
专栏6 产业发展质量主要指标 |
01 发展速度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 |
02 结构优化 |
推动工业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新建的重化工项目装备工艺、节能减排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着力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 加快服务业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作用明显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明显增强;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
03 集群发展 |
基本形成主导引领、关联配套、专业分工、协作发展、社会化服务的园区产业集群格局。 |
04 绿色发展 |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到1.91吨标准煤/万元;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污染物排放全面实现控制目标; 建成一批绿色生态型园区; 生活污水、垃圾、工业废水、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5%以上。 |
05科技创新 |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50%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 企业专利授权年均增长25%以上。 |
三、主要任务
(一)质量提升
1.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引导特色轻工、现代生物、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实施可靠性提升措施,加强以草果、三七、烤烟、香蕉、木本油料、畜牧、茶叶、淡水养殖、蔬菜、水果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在种子种苗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加大对锌、铟等重要矿产在采选冶、节能降耗、延伸产业链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提升可靠性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高可靠性转型。引导烟草、能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企业进行质量改进,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制度创新与管理升级,推进缺陷预防管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突破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问题和质量管理难题,大幅提升质量设计、保证与服务能力,推动质量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总体水平同步提高。建立可靠性示范基地,在全县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相关重点企业中建立可靠性示范基地。
2.强化质量技术攻关。开展行业和企业对标活动,推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比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开展竞争性绩效对比,开展重点企业和产品的过程质量和管理绩效对比。推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建立质量对比提升工作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方法,完善质量对标分析数据库,为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提供质量改进的参考和依据。建立质量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对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技术支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实现质量提升和赶超。开展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质量对比与创新,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带动性方向发展。深入开展现场管理质量对比活动和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鼓励企业开展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促进生产、服务一线质量提升。
3.提升服务质量满意度。充分利用口岸联席制度、“关检”合作机制、“检贸”合作机制、“备忘录”合作机制,加强口岸联检机构、各职能部门、生产经营企业的协作,提升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和产品质量监管水平。进一步完善口岸实验室建设,提升进出口产品质量监控能力,提高检验检疫技术能力和水平,确保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完善交通、金融、旅游、商贸、邮政、通信、酒店餐饮、快递物流等重点服务业服务规范,推进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拓宽游客投诉渠道,建立完善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体系。建立健全覆盖旅游全过程、各领域的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和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全力推进马关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品牌建设
1.继续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继续开展名牌评定活动,认真落实《云南名牌产品认定和管理办法》、《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完善鼓励措施,加大奖励和政策倾斜力度,为品牌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开展全产业链品牌精品培育活动,在制造业领域打造出产品质量卓著,管理先进,规模较大,全国、全省、全州知名度较高,能够支撑马关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势品牌;在服务业领域打造现代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强化服务业品牌建设;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域打造满足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放心品牌。组织名牌企业开展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品牌推介活动,鼓励企业实施品牌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实施品牌经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2.建立健全品牌培育体系。继续实施部门联动的品牌培育措施,鼓励企业争创政府质量管理奖、名牌(农)产品、驰(著、知)名商标、老字号、创新型企业等品牌称号。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品牌价值测算,动员优势企业积极按照国家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开展原创品牌年度论坛,引导企业向原创设计和原创品牌转型,推动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在优势产业、优质企业、优质产品中培育一批在全州有影响力的原创品牌。
3.创新开展区域品牌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化发展,继续推动产业聚集区申报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新民族地域区域品牌建设,通过专题网站、微信平台、专门期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不断提升延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继续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项目,打造民族区域品牌,开展示范城市、示范乡镇、示范村、特色村寨等创建活动;加强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马关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和品牌辐射能力。开展地理标志专项维权行动,强化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继续推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切实保障地理标志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乡村”,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升特色乡村品牌声誉,坚持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逐步形成以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的“一村一品”新格局。
(三)创新发展
1.提升质量技术创新能力。继续开展创新型企业认定活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品牌、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努力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企业创新中心。开展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示范活动,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
2.提高质量工作创新水平。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县人民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完善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促进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创新质量工作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符合文山发展特色的质量工作考评指标和考核制度,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目标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对乡(镇、场)全面开展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考核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严肃查处质量责任事故中存在的渎职腐败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创新质量工作方法方式,广泛开展质量强县、质量强业、质量强企活动,研究制定质量强县、质量强业、质量强企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强县、质量强业、质量强企示范活动,推动质量战略全面升级。
3.建立质量创新公共平台。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强劲、质量一流的质量创新基地。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机制,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开展卓越绩效孵化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企业质量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打造一批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卓越绩效孵化基地。
4.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编制和发放《群众质量安全手册》,普及质量知识,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全民质量素养。创建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普及质量知识。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培训,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普及首席质量官培训,推动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质量人才交流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国外高端质量人才,鼓励企业派遣质量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外出深造学习,加强质量人才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四)标准引领
1.提升产业发展标准水平。加强标准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发挥对标准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标准与科技研发相结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建立产业标准联盟培育机制,发挥标准的耦合和引领作用,完善企业主体、市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标准创新体系。实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开展草果、蔬菜、香蕉、木本油料、畜牧等基地标准化创建,推进高原生态牧场创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和标准化网箱养殖,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强化新兴产业标准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建立研发与标准创新同步机制,开展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培育重点领域标准技术组织,建设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提升先进制造业及优势传统产业标准水平,引导重点产业企业逐步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开展产品、技术、服务等行业标准提升工程,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标准研制与提升。开展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在旅游服务业领域开展标准对比分析工作,开展旅游景区开发、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精品酒店、度假景区等标准研制。
2.提升社会发展标准水平。建立完善民生保障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医疗、民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授权管理制度,积极导入HACCP、ISO22000等先进的管理标准,推进中药材种植GAP认证,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新版GMP认证,逐年扩大新版GMP的产品范围。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全面推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程质量行为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加强社区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提高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智慧社区标准建设,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水平。形成与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开展行政服务大厅标准示范建设,加快政务信息共享和信息惠民标准建设,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开展物流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物流效率。
3.提升绿色发展标准水平。建全资源节约及集约利用标准体系,提高资源节约及集约利用标准,大力提升节能、节水、节地标准水平。开展宜居宜业生态城市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标准水平,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高标准推进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和城市绿化水平提升。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工作,用标准化手段推进马关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提高农村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公共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五)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1.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优化地方标准审批流程,加强对标准制修订关键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标准制修订质量。充分运用行业准入、生产许可、合格评定、认证认可、行政执法、监督抽查等手段,促进标准采用与实施,通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采集和应用,评价标准实施效果。健全以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为主要形式的强制性标准执行的监督机制,完善标准符合性检测、监督抽查、合格评定等推荐性标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标准化能力建设服务工作,协助企业制定标准化发展策略,建立标准化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建设企业标准体系,为企业培养标准化人才,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2.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加强计量检测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工业计量、民生计量、能源计量监管,建立健全计量标准、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促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深入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计量服务工作,提升计量服务的国际辐射能力。
3.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实施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进一步培育和规范认证、检测市场,加强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鼓励认证机构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认证服务,稳步推进国际互认,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4.加快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和鼓励广大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积极支持有条件检验检测机构优化升级,鼓励进入第三方检测机构,着力打造一批技术领先、品牌效应好、辐射能力强的检验检测中心。推进质量技术服务市场化,开放质量技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第三方质量组织发展,加快质量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六)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建立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和生物产业品牌。深入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治理行动,全面落实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等质量安全责任。开展网络商品质量抽检工作,依法公布抽检结果,严厉查处销售不合格商品案件并计入经营者的信用档案。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重点加强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拓宽游客投诉渠道,建立完善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体系,高效便捷受理旅游投诉。构建完善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大力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2.创新质量安全监管。创新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确保质量安全。健全质量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集中整治,深入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食品药品、建筑材料等产品打假,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升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坚持预防为主,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科学、准确、高效的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信息通报制度和体系,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开展宏观质量分析监测,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以及质量损失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推动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各乡(镇、场)、各行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重要工业品和农产品、食品、药品、工程建设的动态监管力度。完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及产业发展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比较研究国内外质量发展趋势,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3.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建立和完善进出口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完善动植物外来有害生物防御体系、进出口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和国境卫生检疫风险监控体系,有效降低动植物疫情疫病传入传出风险,保障进出口农产品、食品和工业品质量安全,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
(七)建设质量诚信管理体系
1.加强质量信用管理。开展产品质量信用信息数据采集统计工作,实施县级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试点。推进主要农资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开展种子、水产行业信用评价。建立涉旅企业不诚信行为记录机制,公布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记录。依法推进完善对进口食品及农产品境外生产企业质量保障及信用监管,构建质量追溯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善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加强对A级以上企业服务力度,推动企业提升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建立完善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2.推进质量诚信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完善质量诚信管理体系,设立质量诚信负责人,制定企业质量诚信方针,开展质量信用承诺。全面推行企业产品与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强化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诚信承诺。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渠道,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开展质量信用信息分析与评价,为质量信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推动企业建立完善质量失信评估与处置机制,及时处理和调查质量失信行为,查明失信原因,评估失信后果,采取适当措施,改进质量信用状况。
3.开展质量信用评价。采取有效措施,凝聚信用建设合力,促进部门联动,互通信用信息,推动社会净化和道德重建,共同营造“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寸步难行”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1.优化企业质量发展环境。开展企业运营质量提升行动,帮助实体经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运营质量全面提升。开展中小微企业“四新”发展行动,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采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创造新模式。
2.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质量安全责任首问制度,推动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完善质量安全责任追溯体系,推动企业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落实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开展企业产品与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工作,强化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
3.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开展标准引领行动,出台专门政策,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开展质量与品牌管理经验分享活动,组织全县范围内骨干企业,分享质量和品牌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提升作用。推动骨干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引领行业内的良好风气,出台鼓励政策,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树立良好形象。
(九)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1.提升质量治理能力。深入开展“七彩云南 质量走廊”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标杆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结合马关产业发展特色,广泛创建先进制造业质量走廊、现代农业质量走廊、旅游服务业质量走廊,以及特色产品质量走廊、良好服务质量走廊、工程质量走廊、生态环境质量走廊。鼓励企业争创质量走廊示范企业,努力构建一县一品、一业一品、一企一品的质量走廊展示格局。健全质量信息收集手段,通过加快建设质量信息网络,运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物品编码等基础信息资源,加强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及时发布重大质量信息,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行业质量信用建设,实现各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完善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惩戒力度。
2.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完善质量投诉处理机制,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商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机构作用,开展地域、行业、企业质量状况第三方评价,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3.努力营造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渠道,设置专栏、专刊、专题,广泛开展质量强县宣传,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曝光质量违法行为。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切实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引导形成追求卓越的企业质量文化。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量文化宣传活动,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倡导科学理论、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注重培育多民族团结诚信的质量文化,加强道德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社会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马关县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县战略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制订落实本规划的年度行动计划,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督促检查本规划贯彻实施情况。各乡(镇、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本行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质量政策引导,将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提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水平。
(二)完善配套政策。各乡(镇、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围绕建设质量强县,制定本地区、本行业促进质量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本规划中设定的质量工作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税、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强本规划与“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的政策衔接,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三)狠抓工作落实。各乡(镇、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将落实质量发展的远期规划同解决当前突出的质量问题结合起来,使近期要求、实施步骤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重点人群,有效解决事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质量问题。要联系本地区、本部门质量安全中的实际问题,落实本规划及年度行动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夯实质量基础,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
(四)强化检查考核。将质量强县目标任务纳入各乡(镇、场)绩效考核,将重点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评估、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落实本规划的工作责任制,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