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大栗树乡位于马关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41.2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175个自然村228个村民小组(其中,19个自然村易地搬迁到南山幸福社区)。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布依等11个民族。2021年末,全乡人口8550户33713人,其中农业人口31855人,占总人口的94%,少数民族人口9304人,占总人口的27.5%,农村劳动力人口19472人,占58%;全乡农业总产值41454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89公斤;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618万元,贷款余额19207万元,存贷比60.75%。全乡平均海拔1565米,最低海拔1300米(板桥红底科),最高海拔2050米(那衣龙区井),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200毫米。有耕地面积113831亩,其中田7714亩,占耕地面积的6.8%;地106117亩,占耕地面积的93.22%;有坝区6个24376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21.4%,分别是大栗树坝子2610亩、河外坝子2675亩、和平坝子10607亩、大倮者坝子2583亩、马固坝子1172亩、大腻科坝子4729亩;耕地中,坡度2度以下的耕地12905亩,坡度2~25度的耕地有75781亩,25度以上的耕地有25125亩。境内有板桥、大倮者、和平、乌木4条河流经过,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烤烟、三七、草果、核桃、刺梨、李子、商品蔬菜、万寿菊、巴西菇、石斛、重楼及养殖业等产业。
行政事业编制情况
全乡共有行政事业编制78个(其中,行政编制33个,事业编制45个),2021年末在编在岗干部职工69人(其中,公务员24人,参公2人,事业人员43人),缺编9个(其中,行政编制缺9个,事业编制缺0个)。在编在岗干部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45人,占65.2%,专科及其以下学历24人,占34.8%;35周岁以下40人,占58%,35周岁至45周岁(含)15人,占22%,45周岁以上14人,占20%;平均年龄为37岁。
乡党政领导班子情况
顺利完成乡党委班子换届工作,2021年末,有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11人(派出所所长兼职副乡长1人),其中,男8人,女4人;汉族9人,少数民族3人;本科以上学历9人,占75%,专科及其以下学历3人,占25%;35周岁以下6人,最大年龄43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为35.5岁。
党委书记:郭洪方(彝)2021.01~
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承慷(壮)2021.03~2021.12、
蔡治杰(代理乡长)2021.12~
人大主席:周启清2021.08~
副 书 记:赵龙双2020.03~
纪委书记:刘正敏2020.11~
组织委员:贺艳婷2020.11~2021.12、张炯2021.12~
宣传委员:冯育高、黄凤2021.11~
武装部长:邹兴友2020.11~2021.12
副 乡 长:罗正府(彝,党委委员)2021.4~
陆明刚(壮)2016.04~2021.12
杨 青2021.02~
刘忠刚(派出所所长)2020.06~
党组织设置情况
全乡共有党的基层组织60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47个,共有党员1079人。其中,女党员216人,占20%;少数民族党员282人,占26.1%;35岁以下183人,占17%;60岁以上246人,占22.8%;高中以上学历339人,占31.4%。严格落实党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推进“智慧党建”工作,全年智慧党建录入达到95%以上。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制度,12个村党组织书记完成了述职,乡党委在县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完成腻科街村党总支、大腻科拱桥坡等4个村组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完成全乡31套旗杆的修建,党员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完成党员发展21名。精心谋划组织开展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发放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61枚,表彰优秀党务工作者12名,优秀党员36名,优秀党组织4个。
村“两委”班子情况
顺利完成村“两委”和村小组干部换届和村干部减岗增薪工作,村组干部年龄、学历、性别比例得到进一步优化,村“两委”干部薪酬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月工资收入不低于3000元标准,村干部干事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激发。2021年全乡12个村共有村“两委”班子成员82人,其中,中共党员67人,占81.7%;本科以上学历1人,占比1.2%,大专学历7人,占85.4%,中专、高中学历23人,占28%;妇女19人,占23.2%;年龄在45岁以下的71人,占86.6%;少数民族37人,占45%。
村党总支书记情况
2021年末全乡12个村党总支均实现了支书、主任“一肩挑”,12名村党总支书记中,男11人,女1人;汉族10人,少数民族2人;大学本科1人,专科2人,职高2人,初中5人;45岁以下4人,60岁以上3人,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47.9岁。
综述
2021年大栗树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文山现场办公会精神及省、州、县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3亿元,较上年增长10.75%;粮食总产量达到1.56亿吨,较上年增长240吨,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3亿元,较上年增长10.75%;粮食总产量达到1.56亿吨,较上年增长240吨,农民人均有粮达到490公斤,较上年增加0.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32元,较上年增长17%;202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9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比60.97%。全乡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
交通路网更加完善。新建、改扩建重要交通干线4条34.98公里;完成乌木、和平2个村委会9个村小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硬化面积为3922.5平米,受益农户达到467户2050人;完成大倮者村委会坝子村小组村内道路修复硬化,受益农户达到45户184人;投入资金26余元万元完成了大腻科背阴寨至小坡、河边至火山道路硬化、腻科街龙潭村小组等一批农村道路硬化修缮工程,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增强。2021年末全乡公路总里程达392公里,行政村、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分别达100%、97%,乡域内道路微循环基本实现。完成大腻科村委会舍波片区产业发展道路、腊科村委湾子村小组烟区道路等等一批产业道路建设,产业基础进一步完善。
水利设施更加健全。投入资金70余万元实施人畜饮水提水工程2件。完成大腻科舍波片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善了7个小组164户774人饮水安全;完成倮洒铁厂-那衣龙区井饮水维修工程投入使用,改善2个村小组331人的饮水安全。投入资金17.7万元完成腻科街坝塘至街头排污管道建设项目,收益群众达到400余户1300余人;投入资金29万元完成倮洒至老寨排洪沟建设,受益群众694户2853人。全乡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
电力保障更加稳定。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行政村实现100%通10KV动力电,完成19个自然村380伏通村动力电改造,实施农户通电线路改造1050户,安装变压器19台,新建及改造低压线102公里,电力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网络通讯更加通畅。2021年末全乡建有广播电视信号服务站1个、通讯网络服务基站10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和行政村、卫生室、学校4G信号覆盖率均达100%;“宽带乡村”工程深入实施,行政村光纤宽带实现全覆盖。
农业生产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创新探索产业发展模式,以引进企业,组建公司、发展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全乡产业聚集化发展,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建成马关县大栗树狮子山高原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厂房3.6万平方米、冷库2400立方米,满足分选、冷藏、包装需求,高原农特中心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投资800多万元完成马关县大栗树乡和平村委会高原特色蔬菜产业(育苗)示范基地建设,基地占地面积108亩,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
传统农业巩固提升。持续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粮食、油菜、烤烟、肉牛、生猪等传统产业,主动落实草地贪夜蛾防治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全力以赴保生产、稳增长。全乡粮食总产量、畜牧业收入逐年递增,2021年粮食产量达1.56万吨,畜牧业生产总值达1.1亿元。种植烤烟7320亩,实现收入3040.9万元。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发展刺梨、李子等水果产业1.77万亩,山岛、黄精等中药材产业2.6万亩,油菜1.2万亩,生姜0.6万亩,羊肚菌、巴西菇等蔬菜产业1.1万亩,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生态建设
生态屏障日益牢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全面完成,“森林大栗树”建设深入实施,倮洒村入选第一批省级森林乡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森林抚育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5.55%。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私挖滥采、破坏环境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防污减污有力有效。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面整改,顺利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清理整治黄标车51辆。河长制全面落实,集中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水源地周边村落环境明显改善,周围生态环境有效修复。
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拆除危旧房1435间,实施圈舍改造1041户、户厕改造2188户,入户路硬化8.7万平方米、庭院硬化9.2万平方米,全乡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4个省道公路沿线村委会实行保洁市场化运作,102个自然村建立保洁收费制度,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成功打造了一批美丽庭院、美丽乡村。多次承办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创新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深入实施,新改建公厕95座,安装洗手设施5个,消除集镇建成区旱厕167个,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洁美村庄建设顺利推进。通过“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积极采纳在外干部和乡贤的发展建议意见,采取政府引导、群众集体建设的方式深入推进大栗树新寨、和平小坡、河外克田等17个自然村的洁美村庄建设,现已取得明显成效。筹集资金在马八公路沿线开展“十里花廊”项目建设,在公路两侧种植木春菊、紫柳20余万株,经过锄草、施肥、浇水等中耕管理,现已取得明显成效。在大栗树街下村开展花苗育苗基地一个,育苗花苗15万株,后期将保障投入到洁美村庄建设中。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深入落实创业就业政策措施,开展就业培训两批共计15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89个,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奖补资金1605人105.54万元;退役军人权益保障落实到位,发放优抚金174.08万元,给予困难退役军人医疗救助7人次2.61万元;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2353人,参保率达到104.36%;养老保险参保22317人,完成参保任务数的105.3%。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精准施保、应保尽保,2021全乡享受低保共计2252人3667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280万元。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全乡共有特困供养户112户128人,共计发放特困供养金131万元;发放临时救助户95户354人,临时救助金31.85万元。发放孤儿生活补助金25人34.64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104人127.42万元,发放高龄补贴818人73.88万元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顺利完成11个校点19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持续巩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6.48%,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达98.6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85%。
医疗条件持续改善。乡卫生院和11个村级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乡卫生院顺利通过云南省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考核“一级甲等”评定,心脑血管救治站、慢性病管理中心创建完成,城乡医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健康家庭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成功创建“健康村”4个、“健康家庭”40个。
其他社会事业协同发展。殡葬改革稳步推进,乡、村两级公益性公墓实现全覆盖,全年全乡死亡人口229人,全部进行火化和公墓安葬,火化区骨灰入园安葬率达100%。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建立应急广播站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3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民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治理
群众自治能力不断提升。12个村综治中心挂牌成立,乡、村、组三级人民调解员队伍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整治征信卡制度得到有效实施,综治基础不断夯实,群众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一批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全乡所有自然村村规民约修订,完成新版村规民约上墙165块,群众自治水平持续优化。
法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依法治乡成效明显,宪法、民法典等法律宣传深入人心,“七五”普法圆满收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更有保障。“平安乡村”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快速推进,1028个居家类网络视频监控摄像头接入公安机关监控平台,盗窃等侵财类案件同比下降30%。“缉枪治爆”“扫黑除恶”“扫黄打非”“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卓有成效。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压实,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德治教化功能充分发挥。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创建省、州文明村及文明家庭;全力做好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成功年完成县级民族团结示范乡创建,群众爱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不断增强。腊科山脚被评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文化名村,国防动员、双拥创建等工作深入推进。
廉政建设
政治立场更加坚定。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依法行政规范有序。主动接受乡人大主席团及人大代表监督和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积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7件、政协委员提案2件。深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
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州、县实施办法,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着力整治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全面整改中央、省、州、县巡视巡察反馈问题,优化政府内部运转,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打造务实高效的人民政府。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为优秀等次。
疫情防控
始终抓紧抓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全力筑牢联防联控严密防线,构建“十户联防”五级防控网格766个,对辖区197名三非人员全部实行挂包管理;累计接种新冠肺炎疫苗3.3万人(次),全民免疫屏障基本建立。设立新马店、三道箐、红所等3个疫情防控卡点,严格落实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有效将疫情阻绝在辖区之外。
、